安眠药对你做了什么?
最后更新于
最后更新于
这是常见的安眠药安定,也就是地西泮的说明书,注明了地西泮的成分、用法用量、药理结构、不良反应、禁忌、毒性和代谢状况。
当你服下 5~10 mg 地西泮,你会在 5 分钟内明显犯困,并在 1 小时内昏昏睡去。
安眠药是怎么起作用的?如何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你睡个好觉?
你的睡眠其实非常脆弱,焦虑、长期熬夜、喝咖啡、玩手机,或是睡前看了许多令人振奋的小视频,都有可能让你难以入睡。
偶尔的失眠可以通过调整作息等方式恢复,但什么情况下你会需要安眠药?
根据这份《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》,当你的情况符合如下第 1~3 条以及 6 条,就满足了短期失眠的标准。当你符合全部 6 条标准,就会被诊断为慢性失眠。
这个时候,医生就可能建议你服用安眠药。
安眠药的发展可分为三代。20 世纪初,第一代安眠药巴比妥酸盐诞生,它会作用于你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抑制性神经递质受体:GABA-A 受体。
这是个什么东西?
简单来说,神经的亢奋或平静很大程度上依赖 GABA-A 受体的状态。正常情况下,GABA-A 受体中间的氯离子通道会有很少量的氯离子流入,以达到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一个平衡。
而当神经递质 GABA(γ-氨基丁酸)与神经元间的 GABA-A 受体结合,就会开通受体上的氯离子通道,使神经元超极化,抑制兴奋能力增强,你就会感觉昏昏欲睡。
所以对安眠药来说,只要控制这中间神经递质和受体的结合,就能控制你的睡眠。
巴比妥酸盐就是如此,在低剂量时,它可以与 GABA-A 受体结合,并促进受体与 GABA 神经递质的结合,增加氯离子通道开通时间,抑制神经,让你产生睡意。
但问题在于,由于巴比妥酸盐和 GABA 神经递质都作用于 α、β 这两个蛋白质亚基之间的 GABA 结合位点,所以一旦巴比妥酸盐的剂量过大,就会直接替代 GABA ,擅自打开氯离子通道,让氯离子大量流通,造成不可控制的呼吸和肌肉抑制,甚至引发呼吸衰竭、休克等症状致人死亡。
所以,各国都禁止了巴比妥酸盐类安眠药的使用。如今,你通常只能在癫痫、安乐死或注射死刑中见到巴比妥酸盐类药物。
为了让你服下安眠药后,不至于真的睡死过去。20 世纪 50 年代,第二代安眠药 BZDs —— 苯二氮卓类问世了。
它的结合位点在 GABA-A 受体上 α、γ 之间,可以像巴比妥酸盐一样促进受体与 GABA 神经递质的结合,但因为结合位点不同,无法直接替代 GABA,所以不至于引发严重的神经抑制作用。
用这种安眠药自杀的难度已经非常高,至少需要数百颗,只会让你在睡死之前先被撑死,或者在吃下所有药物之前就陷入昏睡,被救护车拉去洗胃。
不过,BZD 类安眠药仍会产生头晕、记忆力减退、呼吸困难等副作用,这是为什么?
首先,GABA-A 受体在大脑的各个不同功能部位都有分布,但它们并不完全相同,不同部位受体的 α 蛋白质亚基会有不同的类型。比如 α1 亚基主要分布于前额皮质、网状结构和海马体,α2,3 亚基主要分布于皮质、边缘系统和脊髓,α5 亚基则主要分布于小脑。不同 α 亚基类型决定了 GABA-A 受体通道打开后起到的不同作用。
这些亚基中,主要是 α1 亚基能发挥催眠、镇定的作用,但 BZD 类安眠药会不加选择地跟几乎所有类型的受体结合,抑制大脑中的不同部位,导致不同的药物效果,引发上述的副作用。
那么是否有只针对 α1 亚基的药物呢?
90 年代,第三代安眠药——非苯二氮卓类药物诞生,其中包含三种 z 开头的药物:佐匹克隆(zopiclone)、唑吡坦(zolpidem)和扎来普隆(zaleplon),也叫 z-drug。
它的原理与 BZD 类安眠药相似,但只匹配在 α1 亚基上,从而实现精准的安眠效果。根据《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》,今天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已是治疗失眠的首选药物。
需要注意,大部分安眠药依然存在一定的毒性、成瘾性和副作用,如果你的失眠症状已经到了需要药物治疗的程度,务必遵从医生的指导服用,医生会根据你不同的睡眠障碍情况,推荐你不同效果的适用药物。
此外,你还可以在上面的列表中看到一种坊间盛传的「安眠药」——褪黑素,它是否真的有安眠的效果?
人体本身就会生成褪黑素。在正常情况下,你的视网膜感知环境中的蓝光亮度信息,传递给松果体,在夜晚时制造褪黑素。褪黑素能够通过激活褪黑激素受体,同步昼夜节律。
今天有部分研究表明,服用褪黑素在帮助入睡、保持睡眠和倒时差方面有较弱的效果,但学界对于治疗真正的慢性失眠是否有效,并没有得出一致结论,在中国的失眠诊疗指南中,也明确提到不推荐将普通褪黑素作为催眠药物使用。
大多数情况下,现在市面上作为保健品的褪黑素基本还是只能起到安慰剂的作用。
如果你觉得吃褪黑素有效,那么大概率是因为你的失眠症状本就没有严重到需要吃药的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