爆米花不为人知的秘密
最后更新于
最后更新于
吃了这么多年爆米花,你有真正好好看过它吗?
这是它在慢镜头下绽放的瞬间,小小的身躯迸发出惊人的力量,宛如一位体操运动员优雅地做着空翻。
它为什么会爆开?为什么能变化成这样的形态?它的力量又从何而来?
这就是独属于爆米花的秘密。
不是所有的玉米都能做成爆米花。
事实上,只有「爆裂型玉米」才可以。你经常吃的糯玉米、甜玉米都不行,因为它们的子粒形态与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。
来源:NPR's Skunk Bear, YouTube
爆裂型玉米的外壳比一般玉米更坚硬、防潮,并富有弹性,能在一定程度上承受子粒内部产生的压力,而这高压就是它爆裂的关键。
来源:NPR's Skunk Bear, YouTube
玉米果皮内有一层密集的角质淀粉,其中含有适量的水。果皮和胚乳的致密结构是子粒内部形成高压的重要保证,适宜的含水量则是产生高压水汽的物质基础。
随着温度升高,子粒中的水率先开始汽化,使得粉质淀粉变成凝胶状物质。
子粒爆裂的临界温度约为 180°C|来源:10.1098/rsif.2014.1247
在密闭空间下,膨胀的水汽不断对外壳施加压力,当压力超过其所能承受的极限时,子粒释放出水汽和淀粉凝胶,凝胶与空气接触后迅速凝固——随着「砰」的一声,它成为了一颗爆米花。
这爆破的声音,来自水蒸气的释放。
爆破使得子粒内部压力迅速降低,大量水蒸气喷涌而出与空气发生共振,发出如同香槟开瓶的声响。
在第二阶段爆裂时采集到声音,并非跳跃反弹引起。爆裂声持续约 50 毫秒|来源:10.1098/rsif.2014.1247
当子粒相继爆裂,你仿佛听到了过年时的鞭炮声,这里面不仅有单个子粒爆裂的声音,也伴随它们的回声,噼里啪啦,好不热闹。
当「鞭炮声」停止,你期待地开锅,却发现并不是所有子粒都变成了爆米花。为何总会有一些不懂事的玉米粒?
爆不开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。
其中内因为主要因素,即子粒本身的生长情况不佳,例如含水量不够,淀粉粉质不够密集等。外因则与加热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相关,例如,随着容器内压力升高,未爆开的子粒也会变多。
不同压力水平下子粒之间 ω (未爆粒/子粒总数) 值的比较|来源:POPPING UNDER PRESSURE : THE PHYSICS OF POPCORN
这些因素中任何一项出现问题,都会影响玉米子粒的爆裂。如果是其内部结构欠佳,即使你把它们收集起来再爆一次,也未必爆的开。
了解了它是怎么「爆」的,再来看看它是怎么「跳」的。让我们再次回到这个精彩的爆裂瞬间。
爆裂时产生的淀粉凝胶就像是玉米粒长出的「腿」,在触碰到锅底的一瞬间受到反作用力后离地而起,腾空翻转。它宛如体操运动员完成的空翻,却又不尽相同。
这是以每秒 2900 帧的速度记录下的玉米子粒爆裂过程。从起跳到落地,它的旋转角度达到了 495° ,远超人类空翻的角度。
(a)爆米花跳跃过程快照 (b)凤仙花种荚断裂快照 (c)体操运动员空翻快照|来源:10.1098/rsif.2014.1247
爆米花跳跃的能量,源于预热过程中储存的热能和弹性势能,当这些能量释放到「腿部」变为动能,它就能一跃而起。
研究者认为,爆米花的运动过程一半像植物,一半像动物。起初的爆裂类似于凤仙花种荚的「自我断裂」机制,而后的腾空则更像人类利用肌肉完成的跳跃。
凤仙花果皮内外侧细胞存在差异,使得果皮内存有强大的张力。果实成熟后稍有风吹草动果皮就会开裂,张力释放使得果皮裂片向内卷起,种子便被弹出。图为凤仙花种荚断裂的瞬间
就这样,高温下的玉米子粒在爆裂、腾空过后,终于成为了喷香松软的爆米花。
你仔细留意过爆米花的形状吗?
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「转型」成功的爆米花,不难发现它们的形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——球形和蝶形。除了在超市买到的罐装球形爆米花,蝶形似乎更为常见。如今电影院里的爆米花也多是蝶形。
来源:cornpopper.ca
为什么爆米花会有形状的差别?这是因为玉米粒受热部位导致的吗?
实际上,**它们只是种类不同。**两种形状的爆米花,对应着专门的球形爆裂玉米和蝶形爆裂玉米,爆裂的形状主要与子粒结构有关,与外界条件关系较弱。
蝶形和球形爆裂玉米品种示例|来源:popcornpopper
如今,市面上的爆裂玉米品种多样,除了常见的黄色、白色子粒,还有黑色、红色、紫色和杂色品种,可以做出不同大小、形状以及不同口感的爆米花。
两种小型蝶形爆裂玉米品种示例|来源:popcornpopper
形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口味。比如,蝶形爆米花比较适合涂抹黄油、砂糖等常规调味料;球形爆米花则更适合涂抹像焦糖、巧克力这种糖浆类涂层。
尽管如此,每个爆米花的形状依然各有千秋,就如雪花那般,分子的排列方式有无限种可能。每一个爆米花都有着不同的微观结构。
爆米花淀粉内部的蓬松结构
这让它们的外观也独具特色。
来源:Facebook@PopcornImagery
愿你也能像它们一样绽放自我。
-
封面图来源:
Hung Diesel, Pixabay
参考文献:
[1] 李玉玲, 姜鸿勋. (2000). 爆裂玉米的质量标准及膨爆机制.
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.
[2] John Comerford. (2014). Sweet corn. Field corn. Popcorn. What’s the difference?
https://www.bestfoodfacts.org/corn/
[3] Emmanuel Virot and Alexandre Ponomarenko. (2015). Popcorn: critical temperature, jump and sound.
École Polytechnique, Grenoble University.
[4] Aleksandr Arkhipov, Carly Becker, et al. (2005). POPPING UNDER PRESSURE : THE PHYSICS OF POPCORN.